鲁班研究院: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发展

2022-06-06

新冠疫情的到来像是一场“突击考试”,暴露出了目前城市建设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,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。疫情的爆发使城市乡村、政府民众、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受到影响,城市建设运营、城市治理过程中也受到考验,遇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。从对进出人员的密切监控到往来车辆的登记,从最基础的城市环卫系统到最顶端的机关办公系统,从医疗到交通,从疫情发现到后期防御,不仅是赏花,每个城市都在亲身经历着疫情对于自身建设运营情况的全面考量。


1、疫情时代下的城市建设和运营问题


640.png

01

顶层设计问题


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进入了新阶段,经济、文化和运营技术发展已到了全新阶段,面临的城市需求也要全新升级,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进行城市更新规划和顶层设计。城市规模更大、系统更复杂,应对的挑战更大,机制体系需要更新,整体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城市大脑系统也将需要加快构建,城市应急能力要更智慧、更快速、更低成本。


02

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


疫情爆发时期,城市医疗卫生体系承受巨大压力,不仅需要大面积收治场所,以避免出现较大规模的传染,同时更加需要符合医疗卫生体系的设备、医疗人员配备及快速反应的体制机制,有效的应急预案。


03

各部门间管理协同能力不够


疫情爆发让城市管理机制经受了严峻考验,也暴露出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,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体系的、从顶层设计出发的管理协调机制。比如说一些城市在物资调拨、疫情信息上报、人口流动管理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多问题。


2、疫情下的智慧城市


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有数十年之久,疫情的发生也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考验。以往建设的“智慧交通”、“智慧安防”、“智慧社区”以及“智慧大脑”等智慧系统一定程度上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作用。


微信图片_20220606094531.png


智慧交通管控方面,在智能交通高清卡口系统基础上,基于图像识别、远程数据访问等技术对重点地区进出车辆进行防控检查;在体温监测上,通过红外体温监测、人脸识别等技术实时监测流动人群体温,定位并识别疑似感染;社区基层管理人员,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社区封闭管理、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、重点隔离人员远程监控;城市智慧大脑可以对区域数据资源进行集聚、处理、分析、应用,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提供给疫情防控指挥部,为判断防疫形势提供数据支撑,有效提升应急指挥决策效率。这可以有效减少人力投入,降低人员聚集,提高工作效率,避免人工传递数据而产生的错误、延迟等问题;也可以提前研判预警、有效防控疫情;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电子化存档管理,确保人员之间的非接触式互动,避免基层工作人员与民众之间的交叉感染。


当然,没有一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十全十美的,尤其是在当前疫情时代,一些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暴露出若干问题。


缺乏顶层设计。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,不能够满足从城市、辖区、街道、社区的全方位管理需求,省城、市区、县城到乡镇各级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。智慧城市要从整体出发,构建起各级行政管理部门、属地管理部门、社会单元和公众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城市治理体系。


存在数据孤岛。我国卫健、工信、交通、市场监管、公安、人社、民政等领域都有各自的信息化系统,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管理机制、数据安全、数据隐私等问题,部门之间尚不能有效地进行系统互联、数据共享,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数据孤岛,各个系统的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。


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为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服务的,智慧城市的发展除了辅助城市管理外,还应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智慧城市的建设应以业务场景、应用需求为导向,重点在实用性和可操作疫情为社会各方面带来诸多挑战,也催生、加速了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应用。


疫情防控上,国家、省市地区、社区乡村等不同层级,都需要对疫情进行防控,包括疫情感知监测、回溯追踪、隔离管理等。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、监控感知、检测识别等技术予以应对。比如利用手机信息数据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员流动、疫情隔离等情况;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名购票大数据分析与病毒感染人同乘情况;利用视频人脸识别和交通卡口数据发现、追踪病毒感染人员和车辆情况;利用AI红外体温检测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,对大人流量区域进行发热病人快速筛选等。


微信图片_20220606094538.png


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生产生活、学习工作,这进一步催化了远程办公、协同办公、在线教育、在线医疗、线上购物、无人零售等新兴业态,伴随着移动互联网、5G技术的普及,像视频通讯、无人机配送、无人驾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应用。


在城市的建设管理上,工程项目建设中基于BIM的协同平台、智慧工地等技术将加深普及应用;城市运营管理中,CIM、IoT、AI、区块链、边缘计算、信息安全等技术也将会进一步探索应用。利用这些技术,进行集成应用,将城市各方位、全时空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合理的判断和处置,会给城市管理者提供更为科学的、精确的决策模型,使城市快速精准响应。


3、未来智慧城市思考


运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手段,可以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、模式创新、手段创新,提高城市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管理水平。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考虑以下几方面。


微信图片_20220606094541.png


01

智慧城市的合理顶层设计


目前建设的大多数智慧城市仍存在着系统隔离、数据孤岛的问题,要破解这个问题主要还是从体制机制着手,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制度藩篱,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,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,构建横向到边(政府、企业、个人)、纵向到底(省、市、区县、乡镇)双维度的需求响应体系,实现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,为城市治理提供健全有效的智慧系统。


02

新一代智慧城市需要基于BIM/CIM的数字孪生城市基础设施


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近10多年已经有巨大投入,有一定的作用,但多为独立的行业系统,传统的信息化技术。大量部署的IOT在数据采集方面已有很强的能力,但系统独立,无城市时空数据库支撑,后续计算和分析能力差,更严重的是无法将各领域子系统数据进行集成化计算和分析,无法达到智慧能级。基于BIM/CIM的数字孪生城市技术可以改善和彻底解决这一难题,真正向城市大脑的建设迈步。


03

智慧城市建设以需求应用为导向


智慧城市建设既要考虑总体规划、顶层架构、先进技术,以及在决策支撑、调度管控等偏宏观层面的应用,还需要深入一线,切实了解和摸清社会公众需求,构建从单一场景到多场景、从碎片化到整合化、从应急化到常态化的智慧应用,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,到人民群众中去。


04

智慧城市建设应以数据驱动为基础


智慧城市建设应以数字城市建设为底座,利用数据驱动智慧城市发展。这里的数据就包括城市基础数据,政府服务业务数据,社区、医疗、交通等实时动态数据,要实现这些数据的精准采集、集成分析、应用呈现,并将所有数据汇聚于智慧城市大脑,为城市的科学治理、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化。


声明:文稿主要来源9球体育平台官方杨宝明博士采访发言,由鲁班研究院整理补充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



回到顶部
X
关注9球体育平台官方
了解更多鲁班资讯